职业棋手的工资情况 揭开国家队和俱乐部的秘密


在之前,有不少棋友和家长都会问职业棋手是否有工资,并且是否是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现在就来普及一下相关情况吧。过去,职业棋手主要是以体工队的模式存在(从市体校到省体工队再到国家队),在那时国家负责提供工资和补贴,部分棋手还有正式编制。然而,现在的职业棋手在确认段位后,都需要注册到某个参赛单位(俱乐部),否则将无法参加正式比赛。虽然在2023年的通知中还出现了“国家队”这一概念,由中国围棋协会负责组织训练和分配国际比赛的名额(近年来训练并不常态化),但职业棋手基本上是通过所属俱乐部领取工资。随着时间推移,早期国家队的棋手获得一定的津贴,虽然金额不多且名额有限,到了古力这一代的棋手,津贴就消失了。至于俱乐部给予的工资有多少,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多数俱乐部也不再是“公办”的形式,过去体工队的模式已经较少出现。一般来说,职业棋手的工资并不会很高,主要收入是靠奖金(指的是通过比赛获得的收入,如果从事教学或其他工作则另当别论)。例如,职业杯赛通常是采用单败淘汰制,预选赛通常没有奖金,而进入本赛后,每一轮都会有“对局费”,哪怕是输了也有一定的收入,只要赢了就能进入下一轮获得更多收入。下图是2023年第三届“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的规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职业赛事。从本赛开始,选手就会得到对局费,而从八强开始,主办方也会负责食宿和旅费,预选赛期间的费用则需要选手自行承担。或许有一些读者会想:“哇,这样做输了还能拿到钱,太赚了!”实际上,目前活跃的等级分棋手大约有四百人左右(根据2023年8月中国职业棋手等级分排名(公示版)显示,辜梓豪位居榜首),如果算上不活跃的棋手,总数可能超过八百人。一般国内的职业比赛规模在32人以下,可以进入本赛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一线选手了。至于国际比赛,本赛名额更是非常有限,预选赛的盈亏由选手自行承担(很多比赛甚至没有预选赛)。上述内容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杯赛,与所属俱乐部的关系不太相关(大部分职业俱乐部也不会负责旗下选手参加个人赛事的食宿报销)。代表所属俱乐部参加的比赛主要是团体赛(联赛),男子组分为三个级别,即围甲、围乙和围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围甲(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是中国围棋界最重要的比赛。这个联赛共有十六支队伍,大概有五十个人可以被视为围甲的主力队员(这不包括外援),这五十个人应该是目前在中国靠对局奖金就能获得不错收入的全部选手了(还可能加上一些业余的天才选手)。在围甲队伍和选手之间,通常会签订“对赌合同”,赢了一局就能获得一定的奖金,输了就一分钱都得不到。至于具体的奖金数额很少会公开,一些队伍的赞助商提供的奖金较多,所以奖金数额较高;而一些围甲队伍没有赞助商,所以奖金就会较少,平均大概在2-3万元左右。而低一级的围乙和围丙由于关注度和轮数较少,总奖金一般会低许多。前两年,知名棋手杨鼎新接受围甲赛事后的采访中,他对这种情况表示了一些争议的看法。一些棋迷称这是在向外援低头,而棋协没有尽责。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

更多新闻

Casino Tips

技巧攻略 STRATE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