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雷泽家族掌权时期,曼联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成绩,尽管遭遇批评和争议,他们至少保证了球队几乎年年入围欧洲冠军联赛。然而,自从英力士接手以来,曼联的境况似乎急转直下,打破了后弗格森时代从未连续两年无缘欧冠的局面,这为俱乐部及其支持者敲响了警钟。
面对联赛的惨淡表现和欧冠资格的悬而未决,曼联如今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耐心等待和依靠老将如“胖虎”和“爱神”的发挥。然而,仅仅依靠老将显然远远不够。高薪但表现乏力且易受伤的球员,如芒特、安东尼、拉什福德和肖,亟需在未来几季做出改变,甚至可能需要毅然割舍。而队内定位不明的球员如马拉西亚,可能也需要考虑处理。
曼联的未来战略,需要围绕年轻的潜力股如阿玛德、乌加特和约龙等球员设计坚实的骨干结构。每年有针对性地引进已经证明自己能够适应英超强度的即战力球员,避免盲目追逐巨星或构建所谓“阿家军”的错误,至关重要。同时,切实提升青训力量,可以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的根本措施。
事实上,曼联应该更加重视本土市场,尤其是那些在其他英超球队中表现优异的球员正是爵爷弗格森时代制霸英超的重要因素。对于具备潜力的英格兰裔年轻才俊,从青年队开始培养并进行招募,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具有领军潜力的球员,配以稳定的青训系统,以确保球队的长远竞争力和欧冠资格的稳定。
然而,俱乐部的高层管理者似乎并未领会这个道理。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商业思维模式更多地将曼联视作一个盈利工具,而非充满荣耀和文化底蕴的足球俱乐部。因此,需要一场彻底的、全盘的改革来重塑曼联,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导权更迭。
在英超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球队成绩和市场价值,以及按照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决策,不仅可能让曼联继续滑坡,还可能彻底丧失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顶尖俱乐部地位。如果继续如此,曼联不仅难以进军欧冠,甚至长达几年可能都难以获得一次突破,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阿森纳昔日的困境。
为了确保球队能够在短期内重新踏上正轨,英力士不仅仅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运营,还需在来年转会窗口精准补强球队的短板。否则,即便是曼联在商业上的营收优势,也将随着球队的竞技不振而逐渐消失殆尽。在寻求争冠光辉之前,踏踏实实地恢复基础实力显然才是曼联面临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