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的日常改革:打造沟通无国界的「厕所」空间

 

 

 

为了2020年即将举办的东京奥运与帕奥,日本正积极进行比赛场馆建设与日常对策,之前专栏中曾提到购买票券的「黄牛问题」以及素食者的「饮食议题」,这次也从生活面出发,来聊聊大家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厕所」吧。

厕所不分性别、年龄、国籍,每个人都一定会使用到,对观光客来说,其实再多的「宾至如归」,都不及基本需求的完善。非营利组织「日本厕所研究所」曾在2017年时提出一项调查报告,他们搜集了2,141名不同性别、年龄、国籍的受访者意见,整理出受访者们使用厕所时,感到困扰的五「不」,结果包括「不放备品」、「看不懂」、「不能用」、「不想用」与「不关心」。

首先是「不放备品」,人们在厕所里找不到卫生纸、肥皂、擦手的纸巾,或是根本找不到厕所。接着是「看不懂」,包括厕所的位置、冲水的方式、男女厕的辨识度不够高等。有时候人们也会发现厕所没办法冲水、门打不开或关不起来,所以「不能用」也让人很困扰。接着是厕所的环境,如果很脏、很暗、味道很臭、感觉很老旧阴湿、太窄、有虫等,都会影响使用意愿,因此「不想用」。最后则是「不维护」,比如明明环境脏乱却没有人清理、使用厕所的习惯不佳等。

不同的族群对厕所的需求与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对身障人士而言,希望在阶梯或较高的地方增加扶手,以及难以使用蹲式(和式)厕所;对听障者而言,会很难一眼看出厕所是否有人使用、是否有人敲门;也有外国籍受访者表示,马桶座的功能太多了,连使用方式都搞不清楚,反而不方便。当远离东京、大阪这类核心大都市时,郊外、乡里公厕的维护观念较浅薄,因此就常出现「不想用」的情况。

(2014年曾在东京台场「日本科学未来馆」里展出的「厕所展」,展览内容即是在呼吁大家厕所的重要性。图片:bbinos提供)

这项报告为2014年至2015年进行的调查,经过数年,情况已有不同,毕竟前往日本旅游时,大部分人的厕所使用经验都不错,环境干净就先大加分。但日本的厕所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好用。日本于1914年出现了第一座西式冲水马桶,发明者为日本知名卫浴设备公司「TOTO」的创始人大仓和亲。大仓和亲后来在1917年创立「东洋陶器株式会社」(TOTO的前身),而历经过1923年关东大地震,导致东京都地区的排水系统重新修整,又经过二次大战后,TOTO公司提升了金属配件、陶瓷品等产品的生产技术,这才让西式冲水马桶渐渐普及。

不过现在让人总一试成主顾人的免治马桶,要到1980年才正式推出,推出当时由于造价高昂,仅在高级饭店或百货公司设置,后来随着技术提升、生产线逐渐到位,才成为家庭日常卫浴设备,也是公共场合必备的设备。免治马桶不是只会「喷水」而已,学问多得很。比如说马桶盖本身的温度可随气温与个人喜好调节、喷嘴位置可前后移动、水流强度能自由调整,甚至陆续还增加了按摩、省电、杀菌、除臭等功能。

免治马桶力求更人性化、更方便。本意虽欲让更多人的需求获得满足,但对外国旅客而言,按键太多反而无法了解意思、活用功能,反而变成一种浪费。其他根据日本文化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对许多外国观光客来说大概也会百思不得其解,如会模仿流水声,以掩盖住上厕所时水声的「音姬」,还有每当冲水时,水箱上的水龙头就会冒出水来的洗手盆设定,可能也会令人犹豫。因此相关单位正在积极策划如何让马桶盖上的标示、图示更浅显易懂,或是制作影片,让人可以尽快抓住使用重点,进而体验到源自于厕所的日式「招待精神」。

日本从1994年便开始积极实践「公共厕所多机能化」,根据高龄者或身障者需求来改进设备,如扩增厕所空间,让乘坐轮椅者也能使用。 2006年再提倡「无障碍空间」,增设人工肛门使用者也能使用的厕所、换穿尿布的专用台等。如今面对国际盛事东京奥运、帕奥在即,厕所设备更力求升级。这段的经验历程也可以给在推广观光时作参考,除了思考如何建立多语言标示之余,其实回归基本面,建构出一座干净、整洁、好用的厕所反而更重要,更增加外国旅客好感度。打造出完善的「硬体」,再慢慢升级发挥款待精神的「软体」,才能让旅人们玩得更安心、更舒适。

更多新闻

Casino Tips

技巧攻略 STRATEG

发表回复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